最新藝術資訊
粵語音樂劇的曲詞要點
講座1:與高世章論作曲
羅倩欣將分析高世章的作品特色,包括音樂劇《頂頭鎚》(2008)中的歌曲〈招兵買馬〉、《大狀王》中〈道德經〉。高世章亦將闡述其作曲思維過程,有助觀眾欣賞高世章的多元及跨代音樂風格。
講座2:問岑偉宗點作詞
羅倩欣將分析粵語音樂劇歌詞的三大要素:中文字詞語義、粵語的聲調元素和韻腳,以及作詞人如何用音節、元音和語調做創作工具,加以組合和變化,令觀眾感受到「語言聲韻層」。
以《頂頭鎚》(2008)中岑偉宗創作的〈同路人在唱〉、《大狀王》中的〈撒一場白米〉歌詞為例,岑偉宗將縷述創作時如何將粵語聲調和中文字詞分開思考,同時又整合處理,並細說他與高世章合作多年的探索與收獲。
所有講座將於線上平台Microsoft Teams進行,參加者登記後將收到網上直播連結。
West
Kowloon
西九 101
日期:
07.01.2021 至 21.01.2021
時間:
12:30 - 14:00
粵劇基本功與文武場身段
粵劇的角色類型主要據劇中人的性別、年齡、身份、性格及戲份而區分,統稱為「行當」。演員不管男女老少,亦可按照專攻的行當學習。男性角色為「生角」,女性角色是「旦角」。
西九將就是次主題舉行兩場講座,主攻旦角的謝曉瑜及主攻小武的吳立熙透過影片及現場示範,介紹不同角色的身段、武場的對打,及「做、打、舞」如何藉象徵手法抽象傳達劇情
講座1:粵劇基本功與文武場身段 ── 生角
男性角色的統稱。根據角色的年齡,傳統上年紀較大的生角有「武生」和「鬚生」,而年輕生角則稱為「小生」。近代,粵劇戲班的體制由「十大行當」發展成「六柱制」,即是由六位主要演員擔任全劇演出的骨幹。「六柱制」除保留了「武生」和「鬚生」,也根據戲份的比重,劃分全劇最主要的生角為「文武生」,第二生角為「小生」。
此活動將於戲曲中心二樓演講廳舉行及於YouTube網上直播
講座2:粵劇基本功與文武場身段 ── 旦角
女性角色的統稱,而行內又習慣稱呼年輕女性角色為「花旦」。在「六柱制」中,旦角根據戲份的比重而劃分,主要有「正印花旦」,即全劇的第一女主角,「二幫花旦」,即第二女主角。
此活動將於戲曲中心二樓演講廳舉行
West
Kowloon
西九 101
日期:
26.01.2021 至 23.02.2021
時間:
19:30 - 21:00
森美術館《塩田千春:撼動的靈魂》巡迴展
《撼動的靈魂》為塩田千春歷年最大規模的個展,集結她 20 年來的創作精華。展覽以她的6件大型裝置藝術為中心,再加上立體雕塑、創作過程的錄像、攝影、素描原稿,與舞台設計的珍貴資料,呈現塩田千春一貫追求的「缺席中的存在感」,藉此讓觀者實際體驗人生旅途的意義,以及情感的微妙之處。
其一:《不確定之旅》
塩田千春希望透細線結構,表達出人類的記憶、不安、夢境與沈默等抽象概念。而「船」是塩田千春經常使用的題材,在《不確定之旅》中船的存在更為抽象,在紅線圍繞的空間之下,象徵著未知的旅程將會出現許多邂逅。
其二:《寂靜》
塩田千春以幼年鄰居家發生的暗夜惡火為記憶,創作出的《寂靜》,在黑線纏繞的空間裡,燒得焦黑的鋼琴,象徵著沈默,又以視覺的方式彈奏音樂。
其三:《時空的反射》
這件《時空的反射》中宛如皮膚的洋裝,象徵的人們的內在與外在,而隱沒在黑色線條編織成的空間裡,讓人感到它的「不在卻又存在」,以鏡像反映出的兩件洋裝,又探討了虛實的意識。
此活動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
Mori Art
Museum
森美術館
日期:
01.05.2021 至 22.08.2021
Tai
Kwun
大館
日期:
24.12.2020 至 28.02.2021
時間:
12:30 - 14:00
藝術作品資訊
網站部分作品介紹
地籟 - 張曼靈
地籟乃大地發出之聲。大自然中的聲音相互共鳴、相互吸收,千變萬化,交織在一起,全因風聲帶動。風是無形無相,卻有無比的力量;同樣地,假若我們的肉身沒有像風一樣的靈性,便有如行屍走肉。
Woods - Hilde Mertens
Hilde Mertens 的《Woods》 以西方角度切入傳統中國畫,Mertens 選擇將他對樹的概念糅合於水墨和留白,而非將具像的樹以傳統中國畫風呈現出來。
The Little Girl I - Nimchi Yuen
Nimchi Yuen 以極具質感的顏料繪畫坐在觀眾面前的女孩。雖然這畫作呈現出模棱兩可的畫面,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不同的元素當中找到一種和諧。